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

克服冬季癢,從洗澡做起 中西醫結合科 主治醫師 詹雅閔

「醫師,我的皮膚這幾個禮拜以來一直很癢,也沒看到什麼疹子,我想會不會是洗不乾淨的關係,每天都用肥皂洗了好幾次」「醫師,我的小腿癢得很厲害,用熱水燙洗的時候覺得比較舒服,但是洗過澡後好像癢得更厲害了」。 

最近在門診聽到的這類抱怨有明顯增加的趨勢,捲起患者褲管一看,細碎的鱗屑如雪花般飛舞,小腿的皮膚顯得十分乾燥,甚至出現魚鱗狀紋路,有些還因為過度搔抓而處處血痂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冬季癢」、「冬季濕疹」。 

癢的症狀

冬天是「缺脂性皮膚炎」,俗稱「冬季癢」好發的季節,也是中、老年人此時常見的皮膚問題。 

通常以搔癢為主要症狀,特別是在小腿部位,有時也在上肢或背部、腹部出現令人非抓不可的搔癢感。剛開始,皮膚外觀正常或僅有脫屑;反覆搔抓後,皮膚出現抓痕、血痂,甚至繼發性苔癬化肥厚。 

洗澡後也會發生皮膚搔癢。如果沒有好好處理,這種現象要到入夏後才能緩解,並且隨著年齡增加,搔癢的程度和時間會逐漸加重、延長。

癢的原因

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,皮脂腺會分泌包括三酸甘油脂、角鯊烯及膽固醇等脂肪成分在內的皮脂,負責提供皮膚及毛髮的防水及保護,避免乾燥或龜裂。 

然而,人體皮脂腺的分布並不平均,頭臉部較密集,四肢尤其是小腿脛前分布較少,因此當年齡漸長,皮脂腺退化,皮脂分泌減少,遇上乾涼的季節,皮膚乾燥、脫屑、搔癢等症狀很容易從小腿脛前開始爆發。 

若是再加上不當的清潔習慣(如過熱的水、鹼性太強的清潔用品),又缺乏適當保養,無疑是雪上加霜,皮膚搔癢的程度常常對患者的生活品質造成重大影響。

止癢的中醫療法

冬季癢的患者多以中、老年人為主,皮膚表現為乾燥、脫屑與癢,在中醫觀點要考慮氣陰兩虛,血虛肝旺,生風生燥,肌膚失於濡養而致。 

如果患者表現為搔癢反覆發作,易受情緒波動引發,苔薄質紅,脈細數或弦數,則當以養血平肝,袪風潤燥的方法治療,可選用當歸、地黃、白芍、何首烏、麥冬、知母、荊芥、防風等養血袪風、滋陰潤燥的藥物從體內調治。 

外用方面則可選擇由純中藥製成的「紫雲膏」,其中的紫草、當歸、麻油具有清熱涼血、活血通絡、生肌(促進肉芽組織生成)及潤燥止癢的作用。使用紫雲膏塗抹於患處,一天數次,有明顯改善皮膚乾燥龜裂、滋潤止癢的效果。

防癢的生活細節

此外,在冬季癢的預防及治療上應注意:

1. 中、老年人入秋後就要注意保暖,加強皮膚保濕。

2. 多喝水是保持皮膚潤滑光澤的首要前提,喝水量以每天1500-2000 cc左右的溫開水為宜。

3. 洗澡不能用過熱的水,不能洗太久,宜採用淋浴而非盆浴,不用洗淨力太強的肥皂,一般以溫水沖一沖即可。

4. 洗澡後立即使用潤膚乳液或乳霜。

乳液含有較多水分,輕輕搖晃可被搖動;乳霜則油分較多,不容易被搖動。皮膚乾燥的人需要選擇高油和高脂肪含量的保濕乳霜產品,尤其在秋冬更應如此。

嬰兒油、綿羊油等完全不含水分的產品,擦在乾燥缺水的皮膚上,有時候反而會更覺得癢,尤其綿羊油成分常引起過敏,對過敏膚質者並不適合。

5. 調高室內相對溼度。

6. 忌辛辣、燥熱、燒烤、油炸食物:如蔥、薑、蒜、韭菜、胡椒、咖哩、沙茶醬、羊肉、酒、咖啡、茶葉等。宜以清淡飲食為主。

7. 搔癢嚴重時可配合使用外用類固醇藥膏或服用抗組織胺藥物止癢。

只要掌握以上生活保養及飲食宜忌重點,相信您的皮膚也能安安穩穩過個好冬! 

越吃越不癢的保健食療

「冬季癢」因為出現皮膚乾燥、脫屑等中醫所謂「燥」的表現,飲食上可多補充具滋潤性、富含膠質的食物。動物性膠質包括雞腳、豬腳、豬皮、牛筋、海參、魚皮、海蜇皮等;植物性膠質則有白木耳、黑木耳、秋葵、川七葉、皇宮菜、山藥、蓮藕、栗子、菇類、仙草、海帶、石花菜等。 

以下介紹幾道簡單易做的藥膳,可作為日常保養的選擇。 

1. 枸杞銀耳湯:

白木耳、枸杞一同燉煮,熬煮到呈膠稠狀更佳。視個人喜好酌加冰糖。若不喜甜食者亦可加黑木耳、香菇、大棗、瘦肉或雞肉燉煮,以鹽調味。

2. 潤膚粥:

糙米(1)、何首烏、黃精(15)、百合(9)、白果(6)、紅棗(10)。將何首烏、黃精先煮成中藥茶飲,茶飲放涼後和百合、白果、紅棗、糙米,一起煮成粥即可。

3. 山藥海鮮湯:

新鮮山藥100克、枸杞10克、紅棗10顆、蝦仁120克、旗魚120克。先將山藥、枸杞、紅棗放入鍋中熬煮,煮滾約15分鐘,再加入蝦仁、旗魚煮滾後,加鹽調味。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